塞利格曼认为,动物模型中“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和人类临床抑郁症是相似的。简单地说,塞利格曼发现,当一只狗在接受回避训练的时候,它会很快学会要移到穿梭箱的安全一侧来避免电击。然而,在没有接受回避训练之前,当给予这只狗不可避免的电击时,它的反应完全不同,它不会试图逃跑,而只会被动地接受电击。
心理治疗理论——行为主义
塞利格曼回顾了各种动物的类似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老鼠、猫、原身和人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基于这种推论,他提出了抑郁是强化相倚原则的,一种具体表现的理论假设,即在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惩罚可能是其患病的一种原因。
同样,菲尔斯特和莱文松采用一些基本的,行为原理来解释抑郁症。菲尔斯特认为抑郁症可能和适应性行为或者是那些能够使强化结果得到,最大化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少有关。简单地说,在可能获得正强化结果的情况下,抑郁症患者会更多地表现出回避和逃跑行为。相反,在可能对逃避行为进行强化的环境下,发展出消极被动的行为模式(就像“习得性无助”模式中的表现,从而导致最后无法逃脱惩罚。
和菲尔斯特一样,莱文松认为操作性行为理论概念“强化”足以阐明临床抑郁症的起源。他提出的理论构想是:抑郁症是由于“低频率的反应一随机正强化”( low rate respons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造成的。他还用这个构想解释了临床抑郁症的其他方面,比如低频率的行为反应。行为理论的一个主要局限是,尚未有证据表明单一的行为因素可以导致临床上的抑郁症。此外,并未有证据发现单纯的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治疗临床表现明显的抑郁症。与此一致的是,在对抑郁症病因的研究以及治疗方法中,大量有关抑郁症的研究资料已不再包括单纯的行为理论(eg,olib& Hammen)。当对更纯粹的行为干预进行评估时(这些干预还没有被广泛地检验),它们通常在一些控制严格的实验中表现较好。在成分分析研究中,抑郁症认知疗法的其中一个成分“行为激活”( behavioral activation,引发了一些新的理论兴趣。然而,将认知和非认知过程进行分离的做法仍然存在问题。
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 扩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经典的条件作用
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
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 扩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前半叶关于学习的主流思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引起了学习者的行变化,是学习者所处等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学习者的行变化。其基本原理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的,学习应关注诸如行为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知识等不可观察等事件。